浏览量:
下颌后缩的治疗需根据咬合功能、骨骼畸形程度及美学需求综合判断,主要分为正颌手术与颏成型手术两种方案,二者的核心区别及选择依据如下:
| 项目 | 正颌手术 | 颏成型手术 |
|---|---|---|
| 治疗范围 | 调整上下颌骨整体位置,解决颌骨畸形与咬合问题 | |
| 适用畸形类型 | 颌骨发育异常(如上颌前突、下颌后缩伴咬合紊乱) | 单纯颏部发育不足(下巴短小、后缩)且咬合正常 |
| 手术复杂度 | 需联合正畸治疗,周期长(通常2-3年) | 单一手术,无需正畸,复原较快 |
| 术后成效 | 同时改善面部协调性与咬合功能27 | 仅优化下巴外观,不改变咬合关系 |
咬合功能是否正常:
若存在牙齿错位、开合、深覆盖等咬合问题,需优先考虑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
若咬合正常仅颏部后缩,颏成型即可满足美学需求
骨骼畸形程度:
轻度下颌后缩(颏部短小但颌骨整体协调):颏成型通过截骨前移或延长颏部即可改善;
重度下颌后缩(颌骨发育不足或上颌前突):需正颌手术整体调整颌骨位置;
年龄与骨骼发育阶段:
青少年可通过功能性矫治器引导颌骨生长;骨骼发育成熟者需手术干预。
正颌手术:需全麻,存在神经损伤、骨愈合不良等风险,术后需长期正畸维持咬合。
颏成型:创伤较小,但可能出现颏部麻木、形态不对称等并发症。
联合治疗:重度病例可能需“正颌+颏成型”联合术式,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。
评估:通过头影测量、CT扫描明确颌骨畸形类型与咬合状态。
功能优先:优先矫正咬合问题,再考虑美学优化。
个性化设计:根据面部比例制定截骨量及移动方向,避免过度矫正。